2025年7月15日
记者:李思远
在近日于瑞士尼翁举行的欧洲足球联合会(UEFA)年度论坛上,欧足联主席亚历山大·切费林再次就国际足联(FIFA)可能推动世界杯改为两年一届的提案发出强烈警告,切费林指出,世界杯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必须维持其传统的四年周期,否则将严重挤压其他赛事的生存空间,破坏足球运动的长期平衡,这一表态引发了全球足球界对赛事日程、商业利益与球员福祉的深度反思。
世界杯自1930年首届赛事以来,始终以四年一届的频率举办,这一周期不仅塑造了赛事的神秘感与稀缺性,更成为全球球迷情感投射的载体,切费林在论坛上强调:“世界杯的魔力源于其四年一度的等待,如果缩短周期,它将从‘盛宴’沦为‘日常餐点’,失去独特的仪式感。”他以欧洲杯、美洲杯等区域性赛事为例,指出这些比赛同样依赖固定的周期性与世界杯形成互补,而非竞争关系。
从历史维度看,四年周期确保了世界杯的选拔过程(如预选赛)具有足够的悬念与深度,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预选赛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历时近三年,这一过程本身已成为各国足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周期缩短,预选赛的赛程将被极度压缩,弱队参与国际赛事的机会可能减少,反而加剧足球资源的不平等。
国际足联近年来频繁探讨世界杯改制,背后是巨大的商业驱动,据机构分析,若世界杯改为两年一届,其媒体版权、赞助商收入可能短期激增,但切费林直言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策略:“足球不是快餐经济,过度商业化会稀释品牌价值,最终损害所有利益相关者。”欧足联的研究显示,目前足球赛事已占全球体育市场收入的40%,但球员的体能负荷与伤病风险正达到临界点。
以2023-2025年国际比赛日历为例,球员平均每年需参与超过60场俱乐部与国家队的高强度比赛,若世界杯周期缩短,顶级球员的休整时间将进一步被侵蚀,切费林引用了一项医学研究数据:自2010年以来,球员因肌肉疲劳导致的伤病率上升了32%,而赛程密集化是主因之一,他呼吁国际足联优先考虑“人性化赛程”,而非盲目扩张。
世界杯改制的影响远不止于顶级赛事,切费林指出,若世界杯频率增加,欧洲杯、非洲国家杯等区域性赛事可能被迫调整赛期,甚至面临关注度下滑的危机,以亚洲为例,亚洲杯的商业价值本就难以与世界杯媲美,若世界杯频繁举办,其转播份额与赞助吸引力可能进一步萎缩。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青训与基层足球,各国青训体系常以世界杯周期为节点规划人才梯队建设,法国足球在2018年世界杯夺冠后,启动了以2026年世界杯为目标的“新星计划”,若周期混乱,长期培养策略将失去参照系,切费林表示:“足球需要多样性,而不是让一切围绕单一赛事运转。”
在社交媒体时代,球迷的观赛习惯已趋于碎片化,但切费林认为,世界杯的“事件性”恰恰是对抗这种趋势的良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全球累计观赛人次达50亿,其中决赛吸引了超过15亿观众,这种集中爆发的关注度是其他赛事无法复制的,若改为两年一届,球迷的审美疲劳可能加速,反而导致收视率下降。
世界杯与奥运会的互动关系也值得关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公开支持世界杯保持四年周期,认为两者共同构成了全球体育的“双塔”,若世界杯改制,奥运会足球项目的地位可能进一步边缘化,影响足球在奥林匹克体系中的角色。
切费林的发言并非孤立声音,包括德国足协、南美足联在内的多家机构均对世界杯改制持谨慎态度,在足球日益商业化的今天,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28圈平台入口、利益与伦理,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切费林最后总结道:“足球的使命是创造激情而非疲惫,是联结世界而非分裂它,我们必须守护这项运动的灵魂。”
随着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的临近,国际足联与各洲足联的博弈仍将继续,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关于世界杯周期的决策,都将深远塑造未来数十年的足球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