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剑道到学道的非凡旅程
发布时间:2025-09-24
闪光剑尖下是宁静心灵,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内,这位曾获法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亚军的中国留学生正以同样犀利的目光审视古希腊哲学文献。纽约晨光透过哥大Butler图书馆的彩色玻璃,费若秋的身影安静地融入了这座学术圣殿,眼前这个专注阅读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东方青年,很难让人联想到他就是三年前在法国击剑赛场上那个攻势凌厉的佩剑选手。“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进攻和防守,更是如何思考。”费若秋放下手中的文献,微笑着迎接我

闪光剑尖下是宁静心灵,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内,这位曾获法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亚军的中国留学生正以同样犀利的目光审视古希腊哲学文献。

纽约晨光透过哥大Butler图书馆的彩色玻璃,费若秋的身影安静地融入了这座学术圣殿,眼前这个专注阅读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东方青年,很难让人联想到他就是三年前在法国击剑赛场上那个攻势凌厉的佩剑选手。

“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进攻和防守,更是如何思考。”费若秋放下手中的文献,微笑着迎接我们的专访,从法国剑道到哥大学道,这位26岁中国留学生的求学之路,宛如一部现代版骑士传奇。


01 剑锋初试,法国赛场的东方新星

2018年春季,法国梅斯击剑馆内,观众席上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当时年仅20岁的费若秋首次站上法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的决赛舞台,这位黑发黄肤的中国选手在清一色欧洲面孔的选手中格外醒目。

“那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费若秋回忆道,手指无意识地做出一个熟悉的握剑动作。“虽然最终以一分之差获得亚军,但那次比赛让我确信,击剑将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偶然,2015年,他随父母移居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原本只是为了完成高中学业,一次校园开放日上,他被击剑教练Bruno Martini相中,开启了意想不到的运动员生涯。

“Martini教练告诉我,击剑是‘身体的象棋’,这句话瞬间抓住了我。”费若秋说,他每周训练20小时,同时保持优异的学业成绩,这种高强度的双轨生活持续了整整三年。

02 双重挑战,学业与击剑的平衡之道

2019年,费若秋面临人生重要抉择——是否接受法国国家青年队的邀请,成为职业击剑运动员,哈佛、哥伦比亚、牛津等多所世界名校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那个夏天我思考了很多。”费若秋望向窗外,哥大校园里学生们匆匆穿梭。“击剑给了我很多,但我知道自己真正渴望的是更广阔的知识海洋,最终我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哲学和政治科学。”

选择哥大并不意味着放弃击剑,费若秋加入了哥大击剑队,继续在赛场上挥洒汗水,但他刻意保持了“学生运动员”而非“职业运动员”的身份。

“我不想让击剑定义我整个人生,而是希望它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费若秋解释道,“这种定位让我能够更自由地探索其他可能性。”

03 文化跨越,从法兰西到美利坚

从法国到美国 28圈中国站点,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文化环境的再次适应,费若秋坦言这两个阶段的留学生活各有挑战。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剑道到学道的非凡旅程

“法国教育重视理论根基和哲学思辨,而美国大学更强调实践应用和跨学科交流。”费若秋比较道,“在哥大,我的击剑背景反而成为连接不同领域的桥梁,我经常与商学院的同学讨论体育管理,与教育学院的伙伴探讨青少年体育培养。”

这种文化跨越不仅体现在学术上,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费若秋笑着说:“法国人谈哲学是在咖啡馆里,美国人则是在运动场上,我现在习惯一边练剑一边讨论康德,这可能是哥大特有的体验。”

2023年,费若秋成功组织了一场名为“剑与笔”的跨学科研讨会,邀请来自文学、体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共同探讨身体与思维的关系,这场活动获得了哥大创新基金的支持,成为校园内的一大亮点。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剑道到学道的非凡旅程

04 哲学之道,击剑场上的思维艺术

费若秋选择哲学专业出乎许多人意料,但他自己却认为这是自然延伸。

“击剑本质上是一种身体哲学。”费若秋解释道,“每个动作背后都有其逻辑和思考,进攻不是盲目向前,防守不是简单后退,这就像辩证法中的正反合。”

他特别研究古希腊哲学中的身体观念:“柏拉图实际上是一位摔跤手,据说他的名字就来源于宽阔的肩膀,古希腊人从不将身体与心灵割裂,这种整体观在现代击剑中仍然适用。”

哥大哲学系教授Dr. Elizabeth Wright评价道:“费若秋带来了独特的视角,他能够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身体体验相结合,在他的期末论文中,他用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分析击剑中的攻防关系,令人印象深刻。”

这种跨界思维不仅停留在学术层面,费若秋在哥大击剑队中引入了“思维训练”课程,帮助队员提高比赛中的决策能力,结果令人惊喜——当年哥大击剑队在常春藤联赛中的排名提升了三位。

05 时间管理,精准如剑术的日程规划

如何在精英云集的哥大同时维持优异的学业和竞技体育?费若秋分享了他的时间管理秘诀。

“我将时间分成15分钟的单位,就像击剑比赛中的回合一样。”费若秋展示了他的日程表,上面密密麻麻却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学习、训练和休息时间。“关键不是拥有更多时间,而是更好地利用现有时间。”

他的一天从清晨5:30开始:一小时的晨读,接着是体能训练,然后上课、图书馆学习、击剑训练,晚上则留给社交和休闲活动,即使如此紧凑,他仍然保证每晚7小时的睡眠。

“很多人认为运动员出身的学生会放松学业,或者反过来,但我认为两者可以相辅相成。”费若秋说,“击剑训练是我最好的减压方式,而学习思考则提高了我的比赛策略能力。”

2024年秋季,费若秋的平均学分达到3.9/4.0,同时获得常春藤联盟最佳学生运动员奖,证明了他在这条双轨道路上的成功。

06 未来视野,超越赛场的梦想蓝图

即将于2026年毕业的费若秋,已经规划好了未来的道路,他计划申请罗德奖学金,前往牛津大学攻读体育伦理与管理博士学位,长期目标是推动中西方体育教育交流。

“中国有许多有潜力的击剑人才,但培养体系还可以更加完善。”费若秋分析道,“法国强调技术精致,美国注重竞技心理,中国则擅长纪律训练,如何取长补短,建立更适合中国人的击剑教育体系,这是我想探索的方向。”

他正在撰写一本关于击剑心理学的双语著作,预计2025年底出版,他也在组织一项中美法三国青年击剑交流项目,得到了哥大全球中心和法国击剑协会的支持。

费若秋的教练、哥大击剑队主教练Michael Aufrichtig评价道:“费若秋有着罕见的综合能力——他既是优秀的运动员,也是杰出的学者,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我相信他将在体育教育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07 心路历程,给年轻学子的建议

回顾自己的旅程,费若秋认为最大的收获不是奖牌或成绩,而是面对挑战时的成长。

“很多人问我如何同时做好多件事,我的答案是一次只做一件事。”费若秋说,“击剑时全心击剑,学习时全心学习,这种专注力是通过训练获得的,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锻炼。”

他对年轻学子的建议是:勇于尝试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往往会在交叉处发现新机遇。

“我从未想过法国击剑会引领我走向哥大哲学,但现在回头看,每一步都有其意义。”费若秋说,“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允许自己探索多种可能,而不是过早地将自己限制在一条道路上。”

他特别强调体育价值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培养意志力、决策力和应变能力的绝佳途径,这些能力在课堂和未来职业生涯中都极为宝贵。”


费若秋收拾好书包,准备前往击剑馆参加下午的训练,窗外,哥大校园里的樱花正在绽放,一如这个年轻学子正在展开的多彩人生。

他的故事超越了简单的体育成功或学术成就,展现了一种全新的人生可能性——在不同领域之间架起桥梁,让看似分离的世界相互滋养。

“剑道无止境,学道亦无止境。”费若秋说,眼神中闪烁着熟悉的光芒,那是剑客面对挑战时的专注,也是学者探索真理时的热情。

在哥大的求学路上,他将继续以剑的精准追求知识,以学者的智慧精进剑术,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